最近审了一些国自然标书,得出这些败笔
1#

一、标题不美还不雅
这个真的老生常谈,但是实际写下来的东西,真的五花八门,问题最多,这点上,尤其严重,除了极度对申报不端正以外,主次结构、语序用法上非常值得商榷!
好的标题是龙点睛,如若这个眼睛要是不美了,再谈心灵美有点难!建议一定要花多一点时间提炼标题,除了必需的专业术语外,厘清一下主次结构,尝试多种叙述形式综合比较,程度词及语气副词谨慎使用!
二、青年基金聪明反被聪明误
现在指南明确青年基金不列参与人了,有些人疑虑谨慎,有些人却打起了小聪明。对吧,很多觉得蛮好的参与人没有了,不表述表述有点可惜。那么某些人物怎么体现呢,真的是煞费苦心,文笔中不断在基础,研究内容中罗列相关人等的成果,这点理论规则上并没有错,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。
我这么讲,该知道你是谁的,有什么团队支撑的,这些在你代表作、成果、甚至是一些荣誉中都能体现,评审专家都是老业务员!实在体现不了,那么来一句就好,通篇这么多的笔墨落下,研究基础、支撑条件、甚至是其他都写了,很容易引起反感,此外我给你一个评审“挑刺”的评价标准,该科研人能否独立开展实验能力有待商榷,好了,你想找助力,哪知落个反作用,慎重啊,有这个想法并且在申请书中大幅实施的青年朋友!
三、不懂兼容,容易单薄
这点上昨天的文章,我已经着重撰写,今天我不再详细讲述,分享个真事:有位朋友研究某一靶点/通路,但是之前做的是A疾病,现在做B疾病,两个疾病确实不太相关,然后也很实在,在立项依据中闭口不提了 ,因为确实技术上差别很多,理论上蛮好,但是实际看来,他的立项依据太单薄了,几行字,我看得都寒心,我想评审看了会乐呵呵,为啥,打C跑不掉了,不用纠结挑刺了!
我看完后,就与他讲:“抛开技术不谈,你里面有一部分是不是同一通路?‘’
他回答说的:“是的,之前有段时间都是研究这个靶点/通路机制,现在疾病换了,理论上是平行关系,也不知道该怎么体现!”
那我问他:“那你的立项依据里面自己做的前期基础不提上一句?“
他两眼睁大的对我说:这个怎么提啊?
我慢慢的说了一句:“通路不会全变了,好歹做了研究这么多年,这叫没有基础?你大可这么写申请人在研究某某靶点/通路上有较为丰富的基础经验,相关研究~~~~~~~~~~的发布支持了本项目的申请!”
他恍然大悟的说要去改。。。。。。
这个本子路线不错,选题也尚可,就是立项依据上有点应付了,对于背景也好,基础也好,不要太执着于一点,有时候换个思路表达,要学会兼容,就和操作系统升级类似,新肯定有新的特点,但是不能过去兼容,就有点说不过去了,要让以前的基础也不浪费,顺理成章的做承接!
四、创新误区,只求最新,不求落地